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道器工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
中国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真实的人生恐怕正好相反。从一个物质匮乏的国度到消费社会的漫长历程,对中国而言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由于传统的信条早已被打破,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中只剩下狂热的追逐。广告中总在不断暗示,你拥有某些商品就能带来自我的增长,成为精英,成为上流。于是为了得到物质,或是得到美貌,有些人变得不计代价。
我们门里有一位老王师傅,之所以叫他师傅,是因为他是做裁缝的,我们那里习惯称裁缝叫师傅,所以就一直老王师傅,老王师傅的叫。老王师傅的裁缝与众不同,做的不是活人的衣服,做的是死人的寿衣。现在的寿衣当然也有专门的厂子在做了,放在以前,做寿衣也算是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很多人常常很早就开始预备,为的就是体体面面的能够穿着上路。
做寿衣的自然就和殡仪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不是人人都事先预备好了寿衣,人生无常,朝为红颜,夕为白骨,有些人或是突发疾病、或是交通意外,或是很多很多种原因,什么准备没有就死了,这个时候最为殡仪馆的关系户就会帮忙联系老王师傅,前去量体裁衣,而老王师傅的一个绝活就是,不管多少衣服,大敛出殡前一定做好。
因为和老王师傅接触了多了,所以殡仪馆里的人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老王师傅的本事,常在路边走,哪有不湿脚,偶尔有时候发生些什么状况,都会来请教一下老王师傅。普通的事,反正门里见的多了,也不当一回事,我记得小的时候听老王师傅说起有一件事,让他也吓了一跳。
那天殡仪馆像往常一样,打公用电话通知老王师傅去场子里一趟,到了那边才知道,是今天早上在附近湖里溺毙的一个小伙子,才三十岁不到,说起这个人,那个时候,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名人了,当时改革开放没多久,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大多都发了,此君就属于这一批人里面的一员。在发迹之前,他家的情况可以说是附件当中最不好的之一,但是俗话说“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唔信一世裤穿窿”,他的发迹几乎就像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一年前外出谋生的时候,还只是形只影单,没想到一年多后,不但带了一个老婆回来,而且还把家中大大的翻修新建了一遍,还设厂经商,一时间在我们当地传的沸沸扬扬,甚至成为了大人教训小孩子的榜样!
就这么一个风光无限的人物,怎么一下子说死就死了呢,当然老王师傅对这些并不关心,也许就只是失足落河而死呢。接下来就是既定的公式,量体裁衣,但是在量体的过程中,老王师傅发现这个尸体和一般溺毙的尸体不同,一般溺毙的尸体,在水里多多少少都会泡的有些发胀,但是这具尸体不但不涨,皮肤的弹性还很好,摸上去就像刚死的人一样,但是据解剖的结果来看,已经是死了两天左右的人了,老王师傅毕竟是门里的人,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就多留了一个心眼,用缝衣服的针穿了一根红线,对准尸体的檀中穴,扎了下去,虽然说这好像对死者有些不敬,但是反正死人也没有知觉了,这是为了防止尸变最简单的一个工序。
因为死者家里人,财大气粗,所以对寿衣的要求也是追求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老王师傅只得连夜赶工,第二天一早,正拿着新做好的寿衣,准备去殡仪馆试试的时候,突然门口却响起了一阵急切的敲门声,老王师傅打开门一看,是殡仪馆专门和他联系业务的一个人,正站在门口大喘气呢,稍微缓了一下,老王师傅才搞清楚,原来他要拿去试衣服的那具尸体,突然不见了。
殡仪馆不见了尸体,那可真算是天大的事了,尤其是死者还是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家属如果闹起来,那可不得了。于是只好赶快派人来找老王师傅。老王师傅一听,没想到还真的诈尸了,早知道昨天多做几道工序就好了,现在也来不及想那么多,带上寿衣就往殡仪馆跑。
跑到殡仪馆,停尸床上果然空空如也。整个殡仪馆周围都已经找开了,全馆大动员,一定要在下午家属来看之前找到,从里到外,一层层的找,一个死人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老王师傅则与众不同,一直低头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结果在大门口向东的方向,找到了昨天他扎在尸体上的那根针。殡仪馆大门向东,就是当初溺毙的那个湖的方向,老王师傅通知殡仪馆派个车立马赶到出事的湖边,天那个时候还刚亮不久,湖边还没几个人,一下车,几个人就直冲事发地点,赶到那里一看,尸体正浮在那边呢。几个人大惊失色,一个死人一夜之间,竟然可以跑那么远,不过当时也想不了那么多,趁着人少,赶快捞起来,往馆里跑。弄到馆里,赶紧洗刷干净,把寿衣换上,还好,家属人还没到。
下午,家属来看定妆,老王师傅的手艺自然没话说,不过老王师傅的疑虑也在不断地加深。因为在早晨捡到的那根针,发现插入身体以内的部分,全都变黑了,老王师傅虽然正职是裁缝,但是门里出身,所以对于尸变特别敏感,昨天插在尸体上的针是由纯银打造,专门祭炼过,震尸用的,现在全部变黑,像是中毒一般,显示尸体内应该存有大量的尸毒,而下午家属来看死者,老王师傅又发现,死者的老婆气色呆滞,尤其是脸上虽然化了浓浓的妆,但是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也是无巧不成书,家属看完死者之后,一个殡仪管的工作人员悄悄地将老王师傅叫过去,说家属有点事想请教一下。到了会客室,才发现死者妻子一个人坐着那里,看到老王师傅进来,一下子有点诧异,估计是想一个裁缝还懂这些,经过殡仪馆工作人员的介绍,死者妻子才放下心来,将事情的经过娓娓道来。
死者大概两年多前认识的她,当时死者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打工仔,追了一阵,遭到女方家里的极力反对,甚至开出条件来,说拿五万块彩礼,才能将女儿娶到手,那个年代,一个万元户都可以算是富翁了,更不要说五万块对于一个打工仔来说更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于是,死者正好抱憾离开伤心地,转向其他地方谋生。
可是三个月后,死者又回到了原先打工地方,而且还带着五万块钱回来了,但与一般的小人乍富不同,有了钱的死者,非但没有对女方的父母耀武扬威,反而很诚恳的提亲,翻修房屋,一切都做的很到位。女方父母此时自然就没话说了,选个日子,就把婚事给办了。结婚之后,夫妻两个刚开始开个小吃店,生意好了之后,又变成饭店,后来还弄到了烟草专卖权,做起来香烟的买卖,反正做什么都很顺,钱就像自己滚过来的一样,拦都拦不住。赚够一笔之后,两个人就回老家去了。
可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死者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常整晚整晚的夜不能寐,去医院也检查了好几遍,那个时候的医院,除了开安眠药之外,也没其他的药可开,渐渐地变得自言自语,后来常常一个人好像在和人吵架一样,最后离家出走三天,就死在那个湖里。但这一切并没有因为死者去世而消停,家里接连出现的异状,让女主人也感到不对劲,每天晚上好像家里都多了一个人似的,耳边也常常响起一些莫名其妙的说话声。她也不认识什么这方面的人,所以就来殡仪馆看看能不能碰到一两个懂行的。
那个时候,还没像现在这样宽松,所以老王师傅也很谨慎,尸体自己跑了的事情,自然不敢跟死者妻子说,怕追究起来出什么漏子,不过听她这么说,这个问题看来不是简单的自杀这么一回事,不处理的话,说不定他妻子也会出问题。表面上安慰了女的几句,不想给她造成心理负担,说是她自己思念过度,等追悼会开完,人烧了就没事了。
追悼会定在两天后开,还有两个晚上,怕这个尸体再不翼而飞,于是老王师傅晚上专门留在殡仪馆,看个究竟,其实白天听了死者妻子的叙述,大概怎么一回事,老王师傅已经知道了,小伙子很有可能在哪个地方,遇到了什么奇人异士,借了运,所谓借运就和信用卡透支一样,寅吃卯粮,将之后的福气预支到现在来用,虽然可以起到一时的作用,但是对于之后的岁月却会后患无穷,而借运的交换的对象,往往不是什么正神大道,比较多的是邪精鬼魅。
看这个死者的面相,本不像很有福德的人,看来这几年的暴富,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配额,现在死了之后,他的肉身可能也作为条件,卖给了对方。诈尸,应该问题不是他本身,而是一直跟着他的那个东西。屡屡投水,可能是要借他的肉身做些什么事,这就不得而知了。
五六点,等工作人员陆续都走了之后,老王师傅将穿在尸体上的寿衣脱下,用黑墨在内部衬里里画上镇压行尸的符咒,然后再用红丝线,四纵五横的将尸体固定在床上。静静的等着夜晚的到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切都很正常,难道都只是自己多心了,不是不到,时候未到,突然床上的尸首,好像常常的叹了一口气,接着叽叽嘎嘎的抖动起来,不过好像被丝线压住,想起身而不得。老王师傅,一看果然是有古怪,还在犹豫的时候,缠身的红丝线竟然一根根的绷断了。眼看着尸首就要起身,行尸起身,一夜猛过一夜,今夜再不压住,明天不知道又发生什么事。
这个时候也想不得那么多了,直接爬上床坐到尸体的身上,拿出一个布袋,闹到尸体的头上,一下子,尸体就平静下来,这个袋子老王平时拿来放自己的针线,是他的师傅传给他的,只是说能压制一切煞神一日一夜。具体是为何,老王那个时候忙着学裁缝,门里的事不是很关心,也没深究,没想到今天到救了他一命。
但是一日一夜,还是熬不到,开追悼会的那一天,于是老王师傅第二天一早就赶快找到殡仪馆领导,让他们联系死者家属,看看能不能当天下午就烧掉,家属听到后,当然是不肯,老王这个时候也不好再避讳些什么,将情况一五一十的像死者的妻子和父母全都说了出来,如果不赶快烧,怕是先害家人,后祸乡里,到时候他都没办法。
听到这一步,家里人因为自己家里也有些怪怪的,所以也勉强同意下午就烧,但是开追悼会头上套一个布袋子总不是一回事啊。老王想了一想说,算了,这样试试看。叫人去他家里神坛上,把一面琉璃做的镜子拿过来,不多时镜子就取来了,老王师傅将寿衣解开,镜子放在胸口上,然后再取下袋子,让化妆师化妆。死者家属,则忙着通知各人追悼会改期的消息。
忙碌一阵后,总算追悼会圆满落幕,平安无事,黄昏时刻,准备焚化,老王师傅还专门看着人推进去后,在炉门上画了两道封魂符,以防万一。在焚化过程中,一切都很正常,只是在中间的时候,听到嘣的一声,很大的响声,是镜子破了爆裂还是什么声音,就不知道了。
自从男主人死了之后,那家的生意就渐渐地不如从前了,后来也就和当地普通人一样了。不过她妻子到很好,并没有嫌贫爱富,一个人将孩子抚养长大,现在好像还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