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自古以来蔡伯喈

浙东匹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

    “还是伯雅想得周到,子龙在岭南开拓海疆,贸然给骠骑将军确实也不妥,而且南疆毕竟对大汉没有威胁,自古消灭西南夷的军功,也都不如消灭草原游牧枭雄。还是先给子龙加点爵位吧。”

    刘备大致看了李素对众将的赏赐建议之后,对第一部分就比较认同。

    当然李素没写“该给赵云加封多少户,或者哪个县”之类的细节,他不好写得太详细,最终决策还是刘备亲自拿捏的。

    三年前刘备登基的时候,赵云是县侯五千户,后来跟江东孙家多次战斗,加过三千户,这次就先加到一万户吧。

    不过户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刘备意识到赵云的封地也该移动一下。赵云那么多次都是在东南战区建功,而且有一定的海路殖民开拓能力,不如就把赵云移到南方沿海吧。

    另外,刘备意识到,自从他为李素等人设置“郡公”爵位之后,也存在一个普通县侯到郡公之间,级别差距过大的问题。

    李素这个郡公,一起步就是以会稽郡北部十县为封地的,不过这并不是下限,未来封其他郡公,起步阶段时在该郡的封县数可以更少一点,但至少也要设一个门槛。

    同时,此前的县侯普遍都只在一个县,只有极少跨县的个例,也都是特事特批。刘备觉得可以把这两者之间的跨度调整一下。

    为此,他在接见黄权的同时,让人去招来统抓人事内政的钟繇,顺便把这事儿商量一下,趁机形成制度建设。

    商讨的那些文绉绉的对话没必要赘述,总之就是经过半个时辰的详细讨论后,也查看了目前主流功臣的立功封地规模,刘备做出了一个初步决策:

    以后,凡是新封郡公,必须以获封该郡五县及以上封地为起步。后续可以视其新立功劳继续增县。

    也就是你的功劳不够给满你五个县,你就达不到郡公的门槛。这五个县的封户数也要设门槛,必须在五万户以上。

    同时,在列侯的县侯里面,允许最高跨到三个县,这一点也形成制度。

    所以,超过万户的县侯,未来可以制度化地出现,最多拥有三个县、两万户。

    如此一来,县侯和郡公之间的过渡,就没那么突兀跳涨,只是从三个县跳到五个县,同时又可以确保没那么容易跳过去。

    这样的制度,朝廷也比较便于理解,也不损朝廷威严。

    因为原本历史上,发展到汉末的时候,跨县的侯爵就开始常态化了。曹操挟成汉献帝的时候,直接就封了武平侯,有跨县的封地,而且干了十六七年才升魏公。

    曹操担任武平侯期间,还写过《让县自明本志令》,把献帝给他的三县两万户加封封地给退了。

    现在刘备这边,直接把县侯跨县的上限设为总共三县两万户,也是合理的。

    讨论好这个制度后,刘备先把关羽的一万五千户重新挪了一下位置,拆到三个县。因为关羽最近没有新立功,所以户数是之前就增加的,现在只是移动加县数。

    刘备刚登基的时候,关羽和李素就是万户,后来关羽当了大将军后,到了一万五千户。现在把这一万五千户的名额重新分到安邑、闻喜、临汾三县。

    赵云是新加到一万户的,但原先的封地在北方,现在挪到南海之滨的交州合浦郡合浦县、徐闻县。这两个县加起来其实还不到一万户,还把朱崖县的一部分户口划过去了,以供食邑。

    另外,刘备还考虑了李素的一部分建议,并且跟钟繇商议,意识到目前最顶层的军职设计“大骠车卫”多多少少有点跟不上新时代的形势了。

    过去,大将军肯定是总揽全国军事的主帅,这没得说。

    卫将军主京畿周边防务,

    车骑将军主国内平叛征伐,

    骠骑将军主对外国的远征,主要是对草原胡族,所以要动用骑兵远征为主,最初时故名。

    现在,国内治安平叛和京畿防务的需求没变,但对外用兵征服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海军的诞生,以及海路对外远征、殖民的可能性,很有必要增设一个相当于“海军主帅”的职务,地位应该是跟骠骑将军平级的。

    汉武帝的时候,一直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对西南夷用兵的重要性都是远低于被草原胡族的,所以那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横海将军”都是比较低的杂号将军。

    之前最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地位也不过如此。

    所以沿用旧名字也不适合未来“海军主帅”的身份,刘备觉得还是妥善另想一个,地位品秩可以在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之间。

    将来,大将军依然相当于三军总司令,骠骑将军相当于对外用兵的陆军总司令,新设的则是对外作战的海军总司令(包括打海外领地的“海军陆战队”)。后续车骑、卫将军仍然是治安、卫戍部队司令。

    这事儿还是慢慢跟朝臣商议吧。

    ……

    讨论完赵云之后,太史慈和魏延的升官倒是方便,因为他们都不涉及制度创新。

    太史慈由平南将军升为镇南将军,爵位升为牟平侯,食邑三千户。

    魏延由横野将军替补太史慈留下的缺,爵位为零陵乡侯,食邑一千户,封去荆南。

    另外,当初担任交州布政使的鲁肃,因为建设海船,提供前期后勤准备,功劳也很重要,虽然直接军功不多,鲁肃还是被加封到了四千户。

    将领封好之后,反而是那些文官的安置和调动,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麻烦——按说林邑、占城这些地方或光复、或拓为大汉新增领土后,总该往当地派官员,而且官员的级别也不低。

    哪怕是羁縻统治,过去的官也算是太守级别,所以官场资历浅地位低的人去不了。可是在内地能做到太守的,哪怕去交州北部地区当太守,都觉得屈才了,烟瘴之地是流放罪官的,更何况谁肯长期去日南郡、占城郡做官呢?

    这就导致流放到那么远地方做太守的人,只能选年轻官小的,比如内地只能当个县令的,放到占城就能当个太守,那才有希望。

    另外,占城和日南距离大汉原先的固有疆土太远,要高效联络只能靠航海。如今的行政区划设置,如果让他们还日常行政要到南海郡请示,肯定会尾大不掉耽误事儿。

    如何拆分行政区划、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统治,又不至于导致偏远新征服地区出现新的分离倾向,这些都是要慎重考虑的。

    历史上。孙吴在末期、季汉被司马昭攻灭之后,因为陷入与从益州顺红河东下的晋军争夺交州的战争,导致红河下游的交趾郡和更南边的地区,被晋提前夺走。

    孙吴为了防止交州剩余地区连锁反应归晋,才不得不在季汉灭亡后的次年(264),进行了“交广分州”。

    从此华夏大地才正式从十四州进一步增加到十五州,“广州”这个地名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现在刘备虽然是形势一片大好,但交州辖区过于狭长,从后世的潮汕地区一直蔓延到澜沧水河口,足足六千里长度的海岸线,依然靠一个州来治理太难了。

    不过,刘备肯定不能按历史上孙吴那样“交广分州”,那样会导致交趾地区也就是后世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产生分离倾向,孙吴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刘备觉得可以把红河三角洲依然留在“广州”之内,红河三角洲再往下,狭长的数千里海滨丘陵,九真、日南这些,外加澜沧水三角洲的占城,各自设郡羁縻。

    当然,不一定要再把这些郡并为新的交州,否则也会导致南越地区形成新的地方认同、分离倾向。

    暂时可以只是几个郡各自治理、然后上面设置一个类似于“南中都督府/庲降都督府”一样的临时性机构,先治理那么十年二十年的,拖过一代人的时间。等形势有所好转、民族认同建立起来了,再把新的交州设置到那里去,形成州级行政机构。

    “没有人肯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当太守啊,日南郡和九真郡还好,倒是当年那些宦官狗贼歪打正着做了点好事,把窦武陈蕃的后人流放到日南,现在正好让他们两家的后裔分别当日南、九真太守。

    最远的占城太守,莫非只能给这个刚刚跟着子龙子敬立了功的步骘?那么年轻,原先连县令都不是,按说以这次的向导和安抚夷务的功劳,最多也就是个内地的大县县令,居然能放到占城去当太守了……罢了,或许也只能如此。”

    刘备觉得整合新领土的事儿千头万绪,李素给他的那两道表章还是不够用。

    刘备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觉得自己需要一套可以形成制度的、消化对外扩张新领地的办法。

    这不仅是交州这边要用,很快并州北部的关外地区也会用到——云长已经带着孔明北伐吕布了,太原郡的问题还好说,可吕布后续必然会突围逃出关外。

    等关羽追到盛乐(大同),追到其他关外草原,要建立大汉对草原的新统治秩序呢?

    虽然这个问题看似无解,只能是按照旧制度照章办理,但刘备对李素有信心,他总觉得哪怕前人没解决过的问题,问李素应该会有办法。

    “趁着云长出兵,朕还是带点兵马,巡视东都一趟吧,跟伯雅好好商量,也便于更好地支援云长和伯雅,对袁绍、曹操施压。”

    刘备想来想去,觉得留在长安跟李素写信还是不解决问题,不如趁机东巡故都一次。时间不用太久,可以冬天寒冷下来之前回长安。

    而且雒阳光复了大半年了,李素在那儿搞建设整顿也半年了,应该破烂老旧的地方都整治好了。刘备去还于旧都看一看也没什么不对。

    五月二十一日,这天的朝会上,刘备把其他大部分可以解决的关于南方问题的讨论,都给出了朝议决策。

    同时宣布他希望东巡东都,这不算御驾亲征,只是给司空和大将军提供更好的支持,威慑关东伪朝,希望朝臣就这事儿进行讨论。

    朝臣一开始还是反对的声音比较大的,主要就是皇帝非必要还是别亲自出巡。虽然乱世皇帝出巡的理由充分些,但今年并不是对袁绍发动总攻的年份。

    随后,刘备又隐晦地抛出了他的问题,说是希望跟司空讨论一下“如何归化蛮夷,在新扩张的领土上更好的建立羁縻统治,兵逐步汉化”,而且他要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临时措施,是希望形成制度建设。

    朝臣大部分都面面相觑,智如荀攸、法正,也暂时想不到什么长远之计。当然他俩表现还是比其他大臣好,多少能给点修修补补的意见。

    另外作为司徒的荀攸,倒是安抚西凉羌人颇有心得,把那些道理跟刘备老生常谈了一番,算是有一定制度意义,但太靠自觉了,属于温补凉药,治不了大病。

    因为大家表现都不行,刘备坚持要东巡,跟李素商量大计,大家的反对才稍稍小了一些。

    不过,没想到,就在又拖了五天,刘备做好出巡准备时,之前几个月都没来上朝的太傅蔡邕,忽然来求见了。

    刘备登基的时候,蔡邕就六十六岁了,如今更是六十九岁了,所以不上朝是正常的,刘备也一直当他是吉祥物。

    听说蔡邕来了,刘备还很惊讶,觉得他不该阻挠自己东巡才对:“太傅何以至此?莫非是劝阻朕与令婿商议大计?”

    蔡邕拄着拐杖说:“老臣理解陛下所需,怎会阻挠。不过,老臣这儿也略有一策,可以解决远人羁縻不稳之患。

    不过,老臣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无力再统筹编造行此策所需之物。陛下要东巡,还请恩准老臣以后也回东都定居。

    一来可以督导小女小婿行此妙策,二来老臣在雒阳住了近二十年,那里离陈留老家也近些。听说小婿在成皋营建雒阳新城,比旧城离虎牢关更近百里,出了关便是陈留了,老臣也是想落叶归根。”

    刘备这下更是惊讶了,他从来不觉得蔡邕这种人是个奇谋妙策之人,那不该是道德君子、学术泰斗么?这种人能有什么对付蛮夷的长远治国之策?

    不过,蔡邕那么大的面子,他敢说这话,背后是几十年的学界泰斗信用背书,刘备也不至于不信。

    蔡邕也看出来刘备的犹豫,淡然一笑:“陛下不信,将来自见分晓。以老臣观之,关外也好,占城也好,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故土,只是修史之人,不知掌故、有所遗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