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定秦曲最新章节!
在地缘学方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那就是飞地。
飞地,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通俗地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飞地的概念产生于中世纪,术语第一次出现于1526年签定的马德里条约的文件上。飞地的历史成因相当复杂,具有边缘地带的某些特征:政府控制力相对薄弱,行政管理松弛且成本较高;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多样性色彩比较浓郁。
但是飞地在历史上的出现,要远早于其概念的提出。
在中国历史上,魏国攻灭中山国之后所控制的土地,秦国之陶郡控制区域,都算是飞地的概念之内。
在后世,飞地的概念划分比较清晰:
根据类型定义:
1: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2、属于某人所有,但与其成片的土地相分离而坐落于他人土地界线以内的零星土地;3、某国的一块土地,在另一圆国土之中者;4、土地的实际坐落,同土地证书上所载坐落不一致的土地地理学上的飞地,常指因历史原因,资源分布与开发,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疏散等需要,在行政区以外,但属行政区管辖并与之有经济等方面密切联系的土地,如属于上海市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农场、工厂、矿山等。
根据地区与国家间的相对关系:“外飞地”与“内飞地”两种:
外飞地:某国家拥有一块与该国分离开来的领土,该领土被其他国家隔开,则该领土称为某国的外飞地。
内飞地:某国家国境之内有块地区的主权属于别的国家,则该地区是这国家的内飞地,也同时是握有主权国家的外飞地。
外飞地与内飞地虽然是相对的名词,但互相之间却不见得是可以互换的关系。如果与母国分离的孤立飞地是夹在两个以上国家的边境之间,那么它虽然是个外飞地,但却不是任何国家的内飞地。
根据狭义广义:
狭义的飞地是特指一国位于其他国家境内,或被其他国家领土所隔开而不与本国主体相毗邻的一部分领土。这个意义上的飞地主要是在国际与国家领土结构层面上而言的。最为著名的“飞地”当是冷战时期的西柏林,在德国统一之前,西柏林的领土主权属于西德,却嵌入在东德的疆域之内。
广义的飞地则除了上述国际间的飞地外,还包括国内飞地,如省际飞地、市际飞地、县域间的飞地,以民族、文化等要素划分而出现的飞地,因经济资源分布和分配等因素造成的矿区、农场、林区等飞地。按照飞地的成因、结构,我们可以将国内飞地分成三种类型:
(1)历史飞地:如奥地利的东提洛尔与北提洛尔同属于提洛尔邦,但中间却被另外一个邦即萨尔斯堡邦相隔。中国河北省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隶属于廊坊市,但与廊坊市之间却隔着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辖区,成为河北省嵌入京、津二市之间的一块飞地。这些飞地都是在历史上因为某些特殊的政治、行政或人口、文化背景而形成的。
(2)民族飞地:民族飞地是指在一块某个民族占主要成份的地区中的某一小块土地上,聚居的却是另一个民族。如青海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以西,北部邻接甘肃省,西部邻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它的飞地在青海的西南角,与西藏自治区相连,与海西州之间隔着玉树藏族自治州。
(3)经济飞地。由于资源分布与开发、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疏散等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将一些特殊地区划归与本地区并不相连的另一行政区,从而形成了一种经济型飞地,比如上海市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农场、工厂、矿山等。
……
而在奥斯曼土耳其正式攻灭拜占庭帝国的时候,拜占庭帝国所能够控制的领土,除了当其时的君士坦丁堡以及附近一小块地区之外,其他的更多是只能够通过达达尼尔海峡链接的海岛地区。
这么一来,君士坦丁堡事实上更像是一个飞地的范畴。
飞地在军事层面而言,是易攻难守之地,当然这个是刨除一定方面的地利因素而言的。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飞地的军事力量不可能比起周边的军事力量更强,若是这个势力形成对飞地的大范围接壤甚至是全面包围,那么这对于飞地而言,可以说是自绝于死地之中的局面。
而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可以说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分割线……………………………………
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的移民城市,原名为拜占庭。它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临博斯普鲁斯海峡,扼黑海门户,当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一面临山两面靠水的地势,使整个城区宛如一座天然的要塞,易守难攻。
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为了保卫受到哥特人和波斯人威胁的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边界,决定在帝国的东部建造一座新都城,遂于公元330年定都于此,于是罗马帝国出现了两个首都并存的局面。
时间迁移千年之后,拜占庭帝国早已不复当年的鼎盛。
自从第五世纪以后,东方的希腊教会和西方的拉丁教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过多次破裂,但事后又都言归于好。但十一世纪中叶发生的一次破裂就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修复。当时双方各自把对方开除教籍,一番谩骂要把对方打入十八层地狱。
12世纪东罗马帝国开始衰落。1204年欧洲“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建立了“拉丁帝国”,使其元气大伤。57年后,君士坦丁堡才又回到东罗马帝国的手中。
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成为东罗马帝国最危险的敌人。1362年,双方进行了阿德里亚堡之役,接着又在科索沃、尼科堡展开会战,东罗马帝国连连失败,巴尔干大部地区沦陷。
幸而当时另一个迅速崛起的帖木儿帝国为了遏制奥斯曼帝国的发展,1402年双方展开安卡拉战役,帖木儿大胜奥斯曼帝国,并俘虏了苏丹巴耶塞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布尔萨随后也被之夺取,从而使得君士坦丁堡得以延续残喘。
1451年19岁的穆罕默德二世正式继位,他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第七任苏丹,是历史上最尚武好战的苏丹,毕生率军征战沙场,战绩显赫,以“法蒂赫”著称于世,“根据一份夸大和奉承的记录,他用无敌之剑征服两个帝国,十二个王国和二百多座城市。”
虽然他的母亲是个基督徒,他受的是成为虔诚的穆斯林的教育。而且他学识丰富,精通占星学,能通五国外语,但变态的情欲使不少被俘的贵族男少年受到他的凌辱。
而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只能偏隅一角,势力不出君士坦丁堡的市郊,四周完全被土耳其人所包围。随着穆罕默德二世的登基,它的大限终于要来临了。
雄心勃勃的穆罕默德二世对夺取君士坦丁堡日夜不忘,他要取得前任苏丹所没有达成的心愿。一天深夜二时许,他忽然召见首相,说他辗转难眠,就是为了想要尽快成为君士坦丁堡的主人。
攻破君士坦丁堡,绝非易事。它的城高墙深,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其中又以公元5世纪由提奥多西二世主持修建的提奥多西城墙为“坚中之坚”。整整7个世纪,穆斯林大军均受阻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之下。
在以前的东罗马帝国千年历史中该城共遭23次围攻,除去1204年的十字军趁内乱而攻破外,其余无一成功。为了攻占君士坦丁堡,年轻的苏丹不断与将领和工程人员讨论攻城计划。1452年他先是在离君士坦丁堡不过五哩之处建立了一个要塞,封锁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虽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想动用武力阻止土耳其人在接近博斯普鲁斯海峡处建立要塞,但在大臣的建议下放弃了动武念头,希腊人对迫在眉睫的危险闭上了双眼。
更要命的是在君士坦丁堡服役的一名丹麦或匈牙利的火炮设计师乌尔班,由于微薄的薪金而投奔穆罕默德二世,使后者幸运地获得了当时最厉害的利器:乌尔班大炮。在当时这个庞然大物令人目瞪口呆,它重达17吨,口径高达30英寸,复杂的装填炮弹需耗时2个小时,最大投石弹重量1500磅。运送这样的大炮需要用三十辆大车连成一个载具,六十头牛在前拖拉,两边各配200人维持火炮的平衡。
当穆罕默德二世开始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威胁君士坦丁堡之时,东罗马皇帝恳求世间各国的支援,可是基督教世界对此置若罔闻,西部的君王都涉及到内部争执之中。只有埃及的苏丹出于对土耳其的忌惮,答应给予支持。
至于西罗马教皇对希腊东方教会的固执依旧义愤填膺,并没有动用它巨大的资源来帮助君士坦丁堡,但随着局势的恶化,教皇动了恻隐之心,可惜已太迟了,当他组建的特遣舰队还没驶出港口,君士坦丁堡已告失落。
1453年的春土耳其人终于开始动手了,先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走了150哩的路程,把乌尔班大炮运抵君士坦丁堡的城下。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随后在圣罗马努斯(st.romanus)门的前方竖起了苏丹大纛,1453年的4月6号正式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战。
据合乎情理的估计,穆罕默德二世的总兵力为25万8千人,水师共有320艘各类船只,但只有18艘是真正的战舰,其余大多为补给船和运输船。而君士坦丁堡只有七到八千的士兵,其中二千多人还是来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雇佣兵,以致战后穆罕默德二世封锁了这个尴尬信息的外传。君士坦丁堡成三角形状,靠近海的两边敌军难以接近,北面是金角湾(亦称哈利奇湾),南面是马尔马拉海,沿海地区筑有防御工事,金角湾入口处有铁链封锁。西面陆地的一边有双层城墙和深达一百的壕沟作为防御工事,土耳其人的攻势集中在陆地一边的城墙上。
穆罕默德二世先发起试探性进攻,守军拥有的小型火器可打出五到十发的铅弹,一发铅弹就能穿透几层躯体,使得土耳其人血流遍地,损失惨重。
次日穆罕默德二世动用他的王牌武器“乌尔班大炮”,他在城下布置了14到15个炮兵阵地,每个阵地以一门主炮为主,同时环绕大量小口径火炮作为辅助。庞大的大炮群向城墙齐射,一时惊天动地,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前所未闻。
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出现了一个个弹痕,但城墙并未立即倒塌,到下午终将5号军事门北面的查里西乌斯门一段城墙轰塌。但晚上守军很快用泥浆,砖灰和软物装填的袋子修复了受损的城墙,这使得最初的火炮攻击并没产生实际的作用。
此后十多天,类似的情景连续上演:白天,土军大炮将城墙轰出一个个大洞,甚至局部倒塌;夜里,城内军民又将城墙破损处逐一修复。
此外由于大炮发射过于复杂,每门大炮每天最多只能发射七次,而且还因为过热的金属时有发生炸膛事故,这些令苏丹狂怒不已。
每次炮轰后,土耳其人蜂拥而至护城壕,扛着粗大的树干,滚动巨大的木桶,想用各种杂物填满巨大的壕沟,前拥后挤使前面的人被挤下沟内,而被杂物所埋葬。同时又遭到城内守军的枪炮箭矢的严厉打击,强攻一次次地失败,而这些辛辛苦苦扔下的杂物在晚上又被守军拆得干干净净。
穆罕默德二世接着采用挖地道的战术,可是那里的土质全是岩石,困难重重,而且地道不断被城里的工程人员所破坏。
土耳其人见此计不成,又决定使用车载的木制塔楼来攻城,塔楼的外面包着三层牛皮以作保护,车内藏有炮火和弓箭手,可以通过塔楼的射孔进行射击,车上还有一架用滑轮升降的云梯。圣罗马努斯门的塔楼终被打开一个缺口,但涌入的土耳其人却被英勇的守军给赶了出去。此时已是黑夜,土耳其人决定在天亮之时再投入大量的生力军。哪料等到天亮,穆罕默德二世看到的只是被守军烧成灰烬的一座座塔楼,圣罗马努斯门的塔楼被修复得依旧坚固,不由感到沮丧和失望。
其后土耳其军队的炮击照样日夜不停,并分别向提奥多西城墙发起两次大规模夜袭,但均被击退。
……
即使是拜占庭军队暂时守住了君士坦丁堡,但是对于拜占庭帝国而言,这不过是千年帝国最后的挣扎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