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定秦曲最新章节!
对于防御一方而言,除了尸体处理问题需要妥当以及有效率,避免城内爆发瘟疫之外,还有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处理,那就是水源问题。
很多时候,一座城邑的防御体系,对于守军而言,水源问题会因地而异。
就好比是在秦灭六国的战争当中,大梁城的失守并非是水源缺乏的问题导致,而是恰好相反,大梁城周围的水源过于丰富,从而导致大梁城最终因为水利体系的发达而被王贲找到了水淹大梁的方式,最终攻陷了这一座集合了魏国最后的力量,打算进行死守的坚城。
而同样的例子在战国时期也有着白起挖掘白起渠水淹鄢城的例子。
当然同样是水攻的例子,但是毫无疑问,两者事实上很难有可比性。
因为修筑白起渠的难度比起王贲在大梁城外修堤坝蓄水水淹大梁城要困难得多。
……
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
白起渠原本并没有名字,这一条百里长渠的名字很有可能是是在白起死后才出现的。
后世对于白起渠的描述主要如下:《中国水利之最》将白起渠列为“我国最早的灌溉渠道”的三道河长渠,位于湖北南漳和宜城之间,是战国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
渠首西起南漳武安镇西3.5公里之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附近岛口入汉水,全长49.25千米,因渠首拦截蛮河,长近百华里,故称“百里长渠”。此外,长渠有支渠38条,渠身建筑物126处,“结瓜”工程(主要是指10座中小型水库、2671口堰塘)等多处。
百里长渠灌区包括宜城、南漳6个乡镇及4个农场,面积达978.28平方公里。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长渠之所以又叫“白起渠”,曾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为今宜城市郑集镇楚皇城遗址)的战渠。
长渠之名,最早见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
据宋曾巩《长渠志》记载: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遣白起攻楚。白起率兵进逼鄢城后,遇楚国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时,即利用鄢城及周围地理面貌、地势条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武安镇旁汉水支流夷水河段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秦楚鄢城之战,是历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战事之一。
《中国古代战争史》、《水经注》中都记载了当时的战况:“水溃鄢城西城墙,又决东城墙,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战事结束后,鄢入秦,秦以鄢为县。之后,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武安镇由此得名。战后,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变“灌渠”,人称白起渠。
在后来的历史当中,汉代南郡太守王宠又开凿,“灌田七百顷”。故《水经注》记载白起渠灌田三千顷,木里沟灌田七百顷。《读史方舆纪要》也有相同的记载:长渠在宜城县西四十里,亦曰罗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蛮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竭,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为渠不废,今长渠是也。
历史上的白起渠的民用体系因为修缮情况的不同而时用时废:
根据后世统计,渠首曾先后经过10次维修、护建和改建,包括现在的白起碑阁亭,亭内保存了大量的碑记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的题字。其中唐宋元各朝曾对白起渠进行过五次大的修复:分别为唐大历四年(769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使之发挥了很好的灌溉效益。
据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梁崇义在今南漳县东南四十五里的蛮河上建武安堰。北来至和二年(1055年)宜城县令孙永重修,并制订用水管理办法。
宋代治平三年(1066),由宜城县令朱孥主持,进行大规模修治扩建,在渠首卢家畈筑“灵溪堰”,以拦截壅高蛮水,渠水东南流,其下渠道与49陂相连,下游分支通长渠。灌溉面积大为增加,达6000余顷。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又大修,兴屯田39处。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又大修,建46斗门,并订立灌溉用水制度。以至于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称其时长渠“溉田三千顷”。
北宋曾巩著《襄州宜城县长渠记》载:“郦道元之谓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宋郑獬著《襄州宜城县木渠记》说,汉南郡太守王宠复凿木渠与之(长渠)合,“溉田六千顷”。然而,到了明代长渠逐年湮塞,渐致完全湮废。
到了清代,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修治长渠一事才被提到官府议事日程中。嘉庆十二年(1807)、咸丰九年(1809)、光绪三十一年(1905),宜城县令及士民曾几次请修,然因地域间的利害冲突,议不能决,而未果。
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县,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民国31年(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为了纪念张自忠,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将军字荩忱)。修缮工程施工5年,因为诸多方面的因素,修缮工序终未完成。
1949年10月26日,湖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第一次水利会议,会后通过修复长渠的建议。于1950年1月经水利部批准,并将其列为贷款工程项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南两县投入4万劳力,动工修复。1953年5月1日,长渠修复工程完工,人们在渠首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庆典。
……
从白起渠的情况而言,白起渠一开始虽然是因为军事用途而进行修缮,但是恐怕白起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所修筑的百里长渠,最终会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条著名水利工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白起修筑这一条在军事意义上相对而言不合理的百里长渠,主要就是因为秦军无法攻下拥有重兵死守的鄢城。
这种说法认为,鄢城之下数十万楚军民云集与此,被迫据城而守。白起此时身处绝地,后援以断,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不能拖延。而几十万大军把守的鄢都哪是几万人马一时三刻所能拿下的。于是白起引军至鄢西百里的凤翔县屯兵。
白起驻军于凤翔县。几十万楚军主力严守鄢都,等着秦兵因为后勤断绝饿死。而白起却派出几千秦兵在离鄢城约一百里的蛮河武镇筑坝拦河,又自这条汉江支流东西向秘密修筑一条百里长渠。
在百里长渠修筑好之后,白起掘提放水,引水灌城。一刹那间,几十万楚国军民魂飞魄散,滚滚洪魔将这数十万生灵一瞬间送入无底的深渊。鄢都一代,洪泽一片,鱼虾满城,伏尸满江。
就这样,几十万楚军精锐就被白起这么轻轻松松搞定了。而随后,白起率数万秦军精锐对丧失中心集结点、并且人心涣散的余下各路楚军实行了一系列的各个击破,最终取得鄢城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
这一个观点事实上有三个错误,第一个,秦军修筑长渠的人员事实上应该不止数千之数。当然,也有可能是白起让附近的平民也加入到长渠的修筑工程当中,才能够成功修筑这一条长渠。
而第二个错误,是百里长渠与鄢城之间的距离不应该这么远,或者是说当其时的蛮水恰好流经鄢城附近,百里长渠很有可能是蓄起蛮水的水库,最终在放水之后,成功淹没鄢城。
因为若是距离太远,水攻不一定会有足够的效果,而且蛮水本身并不是大型水系,想要有着足够的水攻威力,距离也是一个问题。因此这个说法是比较靠谱的: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
第三个错误,即使是被水淹,鄢城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很有可能是白起在水淹郾城之后一段时间才正式对鄢城发起攻击。
这样看的话,也有可能会让楚军重新整合防御体系,但是别忘记了,若是鄢城内外被淹死的人员众多,其尸体若是产生疫原,那么鄢城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疫区,而且其饮水方面的问题也很大程度上会助长相应传染病的流行。
所以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白起很有可能会选择等待几天的时间之后才发起对鄢城的攻势。
当然这算是一种比较冒险的军事行动,因为若是鄢城已经成为疫区,那么对于攻城的秦军而言,同样也会有感染的可能性。
而秦军在水攻之后随后掩杀向鄢城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这一点也算是有例子可言。
这个例子就是水灌晋阳。
前453年,智瑶派军队驻守汾水堤坝,命士兵挖土修堤,将汾水导向晋阳城,晋阳城一夜间变成汪洋泽国。赵无恤怎么也没有料到荀瑶会来这么一手,利用地理自然优势来进攻人驻守的城池。
晋阳城中军民已经初现不安,赵氏的危机即将来临。
智瑶站在高处,俯视晋阳,对自己所作出的这一前无古人的战术壮举颇为自豪,不禁说道:“我智瑶打了半辈子仗,以前真没有认识到这河水的的威力啊!它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言者无意,听着有心。韩虎与魏驹在侧,心里盘算的是他们的封邑主城,与晋阳的情况类似,都有一条河流在附近流过。
若是智瑶这一句话暗藏威胁,那么他们同样会步赵氏一族的后尘。
两个月过去了,晋阳城里已经是易子而食。赵无恤问计于张孟谈:“为之奈何?”张孟谈说:“让我出城去见见韩虎和魏驹吧!”赵无恤应允。这天趁夜,张孟谈秘密潜入韩虎与魏驹说道当前局势:“若赵氏亡,韩、魏亦不保亦!”就是这一句话击中了韩虎、魏驹的要害,唇亡齿寒啊。段规与任章也在煽风点火,于是两家与张孟谈约定,共灭智氏,一场惊天密谋酝酿成型。
公元前453年3月,晋军阵营中一片寂静。韩虎、魏驹带领着两家亲兵进入汾水的堤坝上,趁智氏之卒不备,突然进攻,将智氏亲兵全部杀死,控制堤坝。然后将汾水导向智氏帅营,晋阳城中的水势减退。赵无恤知道事情已按照计划进行,率领赵氏亲兵,从城中杀出。
智瑶此时还在梦中,听闻军营里一片混乱,惊醒之时,周围已是一片汪洋,智氏大军在混乱中不知所措。赵氏从晋阳城中杀出,韩氏、魏氏从左右进攻智氏的两侧,智军已成瓮中之鳖。
智瑶无法控制军队,想夺路而逃。这时最恨智氏的赵无恤带兵将智瑶活捉后杀死,还将智瑶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韩、赵、魏三家继续剿灭、受降智氏的残余部队。智氏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悉数被歼灭。
从这个主要是记载于“水灌晋阳”的记载,则是说明了水攻之后若是乘着敌人没有重新有效控制军队的时候,随后发起猛攻,那么对于敌人而言,将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只不过首先被水淹的晋阳并没有遭受到随后攻击,若是将此情况推论到鄢城,那么白起也不会选择这种方式直接进攻鄢城,而是等待鄢城守军变得衰弱不堪之后,才会选择发起攻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这一点,似乎可以推论出王贲进攻大梁城,很有可能会选择这一个方式,因为当其时的魏王假,最终选择的是出城投降,很有可能当其时的大梁城城内的情况,已经变得无力继续固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