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苍穹战狼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定秦曲最新章节!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以及普及,在古代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多,但是更主要的是当其时的人没有几个会希望接触这种让他们很难接受的事情。

    张嘉师记得在青玉灵书当中提及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据说在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藩镇节度使打算对人体方面的情况进行研究,但是在经过很多次选择相应人员进行这一点工作的时候,最终都是得到失败的结果。而这些人员不乏战场上久战余生的老兵甚至是多年的屠夫。但是他们最终都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一方面让这个藩镇节度使满意。最终,这个事情得到的是一个无疾而终的结果。

    张嘉师不太认同这个记载在青玉灵书当中的说法,对于他而言,在当其时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在人体解剖方面有着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是接受这种方式的人员存在,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是像是一个节度使之类的人为何想要做这一点,青玉灵书一来没有说明原因,二来张嘉师本身也不是太认同这个说法有什么可信度。

    而在这几年的时间内,张嘉师并非没有想过将解剖这个方面的学说发展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但是张嘉师依旧是遇到了相应的难题。

    尸体的来源是一个方面,而尸体的保存问题也是另外一个方面。

    尸体的来源事实上与尸体的保存,两者算是相辅相成的。尸体若是能够保存得长时间而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存在,那么其来源就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保障。

    但是眼下的情况而言,张嘉师不认为想要做到这一点是很轻松的事情。

    尸体防腐技术虽然可以说是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有之,这一点可以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行为。

    古人认为,坟墓是死后在阴间生活的另外一个场所,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在地下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所以很重视墓室的修建,并进行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而对于尸体的保存,则是保证形魄的重要措施,所以墓葬之内的防腐处理也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尸体的防腐处理,二是对用以保存尸体的棺椁进行处理。

    而后世则是将这些尸体防腐技术分为八个情况。

    死后即时沐浴消毒:

    这一点主要是后世马王堆古墓出土女尸的防腐手段:为了保持尸体的完好,古人死后入殓之前首先要进行沐浴,先要用香汤沐浴尸体,再用酒擦洗。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员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裸人两种差役,前者用郁金香草煮汤和用黑黍酿酒,后者则用香汤和黍酒沐浴尸体。浴尸活动一般选在招魂之礼进行完毕之后,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负责实施。

    《周礼注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后沐浴时用酒浴尸的记载:“王崩大肆,以”,就是说,周朝的王侯死后都要进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

    据说这样沐浴出来的尸体能够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对此,贾公彦疏:“大丧筑鬻,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实,用这种以混合郁金香汁液的酒对尸体进行沐浴,和活着的人用于煮兰汤以沐浴的兰一样,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之后,有关研究人员对棺液进行化验,检测出了乙醇和乙酸。这说明了说明埋葬之时棺内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后进行沐浴的习俗,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死后的灵魂要到祖先那里去,人不干净,祖先要拒纳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尸体,经过蒸煮后,实际上具有一种消毒和杀菌的作用。酒的喷洒则更有利于封棺后加速棺内氧耗,建立缺氧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最初的腐败过程减慢或停止下来,这样对于尸体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这大概就是古今尸体沐浴习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对尸体进行防腐的习俗。经化学鉴定,马王堆女尸之所以千年不腐,在于其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经过了汞处理,二是对尸体进行了黍酒及其他物体的浸泡。考古人员分析棺液沉淀物,验证了里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对尸体细胞起到了固定作用,这成为古尸不腐的一个关键因素。

    使用多层纺品缠裹:

    尸体的腐败,细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细菌又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动除了要实现杀菌消毒外,必须严密密封尸体以防止空气进入。

    在先秦时期,对人死后的衣着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给尸体服衣称之为小敛,放尸入棺为大殓。小敛之时所用的袭服,《仪礼?士丧礼》载:“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三称,就是指爵弁服、皮弁服、缘衣三套衣服,但是这不包括沐浴之后所穿的明衣。实际上来说是至少要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还要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结跗、缚手、套尸,然后在外面再以衾(单被)包裹,以绞结扎。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于充满细菌的空气之中。

    为什么选择纺织品而非其他物品裹尸呢?

    这里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入葬之初,墓室内的环境是不可能隔绝到防止腐败菌生长繁殖的地步,但墓室中的氧气很快被随葬品中大量的禽、鱼、肉、蛋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为内棺和墓室都是密闭的,因此在椁室中形成了缺氧环境,从而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但是此时还有厌氧菌存在,一样能够导致尸体腐败。用纺织品裹尸,是因为尸体的蛋白质、脂肪及随葬的丝织品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使棺内环境逐渐向酸性转化,导致厌氧菌无法适应并最终死亡,这样尸体的腐败过程终于停止了。

    运用冰块降低温度:

    冰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现在降温方面,这对于降低腐败菌的活跃程度,延缓尸体腐败所起的积极作用。春秋时期的国君、贵族死后,举行完招魂,在陈放尸体供人瞻仰时,如果是夏天,一般要在尸体周围摆放冰块,用以降低温度,防止尸体迅速腐败。

    《礼记?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仪礼?士丧礼》:“士有冰,用夷盘可矣”,但是那时没有现代的制冰手段,冰的保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只有达官贵族才具备使用冰的条件。

    古代不是没有冰箱而是没有制冷的冰箱。冬天的时候,人们在冬天把湖或河的冰凿成一块一块,然后窖存起来用稻草、泥封好。等夏天的时候取出来用来保存易坏的食品。那时一些官宦人家有一种冰箱,这种冰箱分为两层,上面放食物下面放这种天然冰。保存尸体也是同一个道理。在夏天时,把冰放在大盆里然后把盆在尸体下面。以此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也有一些因为自然因素导致尸体被冰化现象而保持多年的例子。

    后世在阿尔卑斯山区发现了一具“冰人”尸体。这个冰人临死时穿着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草编大衣,头戴一顶圆形小帽,此外,还带着一张弓、十几支箭和一把铜斧。

    冰人被发掘后,即由直升机运往德国的英斯伯拉克法医研究所。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冰人系5300年前的古尸。

    这是迄今发现并保存得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尸,要比中国马王堆的古尸还要古老3000多年。现在它的皮肤、内脏,甚至眼睛都保持完好,看来用冰冻的措施来保存尸体也是古人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尸体摘脏脱水风干:

    人死后尸体会很快腐烂,主要是由内脏及软器官腐烂并引起其他部位腐烂所致。如果将内脏及软器官及时摘除并辅助以其他措施,能够相对容易的较长时间保存尸体。

    古代木乃伊的制作便是其中的典型。

    木乃伊法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尸体保存技术,它的制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中国古代虽然有类似的尸体保存技术,但是论最完善的技术,当以古埃及的制作方法为首。首先是用融化的松脂涂在面部,保护面部形象,防止它干燥得太快。

    接着就是进行摘脏方式了:先将凿子从左边鼻孔塞进去,将筛骨捣碎,再用工具在颅脑中转动破坏脑髓,用一根很细小的长柄勺从鼻孔里伸进大脑将脑浆舀出来,最后把一些药物和香料塞进空空的头骨中去。接着就是取出内脏。胃、肠、肝、肺等都要掏出来,然后用棕油作清洗液,洗净胸腔腹腔。

    再就是脱水过程。先填进用布包的泡碱和其他临时填充物,然后把它置于干燥的泡碱粉里约40天,待吸干了水分后,取出里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药品、桂皮、泡碱、锯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后细心地缝上切口。

    待尸体抹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后,就要对其包裹晾晒。一般是挂到屋外任其自然风干,以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

    利用葬玉保存尸体:

    这个在后世的认识当中,算是最不靠谱的尸体保存技术。

    汉代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做的葬玉在汉玉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握玉四种。而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在这时也发展成为玉衣,它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专用的殓服。完整的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依据墓主身份的差异,文献记载有金缕、银缕、铜缕三个等级。这些玉衣的玉片,有表面平素的,有雕刻有柿蒂纹或云纹并镶饰金丝或金叶的,有表面印有蟠螭纹的。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蛟龙玉匣”。

    那么,玉石为何除了作为玉衣等陪葬品之外,还被制成九窍塞呢?九窍塞是填塞或遮盖死者的眼、鼻、耳、口、肛、阴等九个窍孔的,其目的是防止体内的“精气”从九窍中逸出,企图使“死者为之不朽”。其中含在死者口中的九窍塞是最重要的,这种塞子被称为。以什么材质作,本无定制。商代为贝,到了汉代一般就是用玉来做了,而玉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则是玉蝉。汉魏六朝,玉蝉的使用极为广泛。以蝉作,可能与蝉的生态特点有关,希望死者像蝉一样,在土中复生。只可惜,在已发掘的汉代墓葬中,蝉形玉依旧,而那些尸骨倒已无存了。

    棺内放置花椒香料:

    香料可以保持空气清新,也可以使人体散发迷人香气。同时,由于它本身还具有防腐杀菌的性能,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涂抹在尸体上用来防腐了。古埃及人用乳香制造的香尸(木乃伊),至今还保存在金字塔里。我国出土的古尸千年不腐,其中也有龙脑、安息香等香料的功劳。

    用香料浸泡尸体或者将其放在尸体周围,除了消毒之外,还对尸体保鲜有较好的作用。所以,古人用特制的香酒沐浴,达到了尸体的防腐败和防自溶的作用。另外,人们还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些用来存放薰香的香炉,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薰香对尸体也有防腐、杀毒的作用。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长安中大疫,宫人得疫”,烧了辟疫气的月支香以后,“宫中病者差”。可见,古人用香料陪葬,不仅仅是想保持尸体散香,更主要的是为了防虫、去蠹、祛邪,防止尸体腐败、霉变。

    优质材料制作棺椁:

    这种情况以黄肠题凑作为极限。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周代和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中。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

    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

    使用“黄肠题凑“,一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使之不受损坏。

    但是这一种方式对于尸体防腐有没有额外效果,恐怕暂时还没有定论。

    选择高地进行埋葬:

    防腐技术有多种,除了上面的几种形式外,对于墓地的选择也有很深的学问。在古代,高地埋葬是人们选择墓地的一个普遍规律,其原因在于,一是对“形胜吉地”的选择,二是它能够比较有效的防止尸体腐烂。

    《吕氏春秋?节丧》记载:葬不可不藏也,藏浅则狐狸掘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

    这是说高地埋葬可避水湿、狐患。高地之上利用沥水,避免地下水对墓室进行渗透,也就可以有地效防止棺椁及尸体过早地腐朽了。

    高地埋葬最早源于战国时期。齐康公的高山之巅墓葬,开独特墓葬形式之历史先河,为后代帝王的墓葬形式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参考标准。齐康公墓位于山东烟台芝罘一座高山上,至今经历约2300多年风霜雪雨的剥蚀,仍然存有一个约有四五十立方米的封土堆。封土堆的中心地带,现存一个长约2米,宽1.5米,深不过1.5米的坑穴,可惜里面的齐康公尸体,早已经不知去向。他生前可能未曾想到,高山墓葬可以抵制身体的快速腐朽,但是不一定能抵挡得住盗墓贼的侵扰。

    高地墓葬的形式发展到后来就是实行崖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地区的悬棺葬。它们的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在悬崖上打凿数个孔钉,用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者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悬棺因此而得名。

    ……

    以上八种,严格来说应该是七种防腐手段,虽然说选择较多,但是对于张嘉师而言,想要在这一方面做出对于人体解剖学有着有益帮助的方式,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