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骑兵部队 中

苍穹战狼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定秦曲最新章节!

    张嘉师对于骑兵的建设,一直以来都相对比较重视。新·匕匕·奇·中·文·网·首·发ШШШ.xinbiqi.com

    而在当其时的辽东地区,也算是大秦帝国的一处产马地区,主要就地供应辽东郡部队或者是辽西郡部队的需要。

    张嘉师不是没有思考过,在那个时候就将高桥马鞍以及配套的双边马镫都制作出来武装部队。

    但是白起并不支持张嘉师这种做法,因为当其时张嘉师的实力还算是相对弱小,若是张嘉师在这个时候将他的这一张底牌暴露出来,那么绝对不是一个好事情。

    因为高桥马鞍以及双边马镫太过容易进行仿造。

    甚至可以说,这两个玩意,只要是一个有一定经验的骑士看到,就知道这种东西有什么作用。

    也许,张嘉师会在前期,能够依靠这两种装备,在骑兵作战当中能够取得不错的质量优势,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要是敌人也生产出相对大量的高桥马鞍以及双边马镫列装部队,那么对于张嘉师而言,就是丧失这种质量优势,而不得不被对方的数量优势压制。

    但是,从这个时候来看,张嘉师已经对内乱的大秦帝国统治区域,完成了绝大部分地区的清理,并且逐渐恢复其治理效能。

    在这种情况下,张嘉师就算是暴露了这一种装备,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

    也许匈奴人会在一些情况下了解到这种情况,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匈奴人而言,也许张嘉师在这个时候藏着掖着,也能够打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么,就算是白起自己都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匈奴人可不是一两场决战就能够轻松击垮的存在,虽然说一开始打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的想法很不错,但是白起不看好冒顿会集中力量攻击某一个地区,而是更有可能会是在公元前204年那样,大范围威胁大秦帝国的边境线,让张嘉师以及戍守长城的驻军首尾难以兼顾。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使用马镫的部队跟匈奴人作战,既然找不到重创匈奴人的机会,更多的也会因为准备时间较短而失去先机。

    这么一个情况对于一个国家的边疆防务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毕竟要是对方集中力量的话,也许对单一地区的防务考验非常严重,甚至是有可能会出现失守这种情况。但是更多的,若是以匈奴人的机动性而言,主体还是步兵为主的大秦帝**团,在很多时候就足以因为机动性不足而丧失先机。

    这一点,就算是在西汉前期,比如说白登山之围以及汉文帝时期多次被匈奴叩边的情况,就足以证明这个担心不无道理。

    ……

    张嘉师这次除了给自己直属的中郎部队的骑士们配备了马鞍以及马镫之外,另外还有一种能够半自动发射的小型弩匣型手弩以及增加滑**能,设计更加以后世样式为基础的小型复合骑弓。

    两者的射程方面,并不比张嘉师原来给自己的骑士部队配备的弓弩有着明显优势,而在杀伤力方面则是算有微不足道的增加。

    但是这两种弓弩的特点,也不是那种比较老旧的弓弩能够比拟的。

    那种小型半自动射击的弩匣型手弩,在很多方面而言,射程以及发射精度在很多方面的影响下,都不算很好。

    但是这种手弩,经过张嘉师麾下的中郎骑士的测试,在安装了马镫以及高桥马鞍的战马上,能够轻松的将那种有半自动功能的弩机设计下压,然后再次进行设计。

    与这种半自动射击的手弩相对,张嘉师也不是没有思考过将连弩设计出来。

    但是对于连弩的设计,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张嘉师,不得不怀疑关于连弩的这句话:

    “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这句话的描述,很多地方都不是什么问题,而重要的问题是,像是这种描述,更多的就像是全自动的射击方式。

    然而张嘉师在经过很多方面的尝试,都无法解决弩弦在发射出第一支箭镞之后的复位问题。

    弩这种武器的弓弦,需要的张力一般比起弓这种武器要大一些。

    仅仅是凭借着一部分物理设计器械的效果补助,张嘉师想要在足够的射程下,让这种弩弦能够做到全自动射击,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为他下令专门研究这种武器的人员,经过多次失败,最多也就是只能够将手弩的射速以及设计,在张嘉师的射程要求为主下,变更成半自动的射击方式。

    张嘉师陷入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就算是诸葛连弩,在射程方面没有张嘉师那种更多算得上是严苛的要求。

    诸葛弩的射程主要是有两个数据:铁矢50米,普矢120米,单发精确射击30米全中靶,连发快射6秒钟射完十箭。

    而这个射程数值,更多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射程很有可能已经算是最大射程了。

    在眼下而言,就算是使用竹木制作的弩,120米左右的射程,在战场上根本很难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但是这种武器用来进行巷战或者是伏击作战,效果非常不错。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明帝曹睿诏命张统领众将到略阳迎击,诸葛亮退守祁山,张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右膝,在随后的战斗当中,张阵亡。

    据说张就是死在连弩的手中。

    而让一个名将在基本没有反应过来的前提下被乱箭射中,很有可能是这种箭镞的数量太多。而以诸葛连弩的描述来对比,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

    张嘉师事实上也算是触摸到连弩的范畴,但是追求射程的张嘉师,只能够因为射程较短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那种“失败”的,但是确实是能够进行扣下扳机就能够进行一次射击的真正半自动连弩。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一些,张嘉师认为射程才是王道。

    这种有效射程将近两百米的手弩,其射击方式比起单发手弩要简单,或者是说,在弩匣箭镞射击完毕之前,这种手弩的操作相当简单。

    因为在第一次射击完毕之后,射手只需要将那种曲柄机括下压,让手弩的弩弦能够进行再次复位,在这个时候,弩手只需要进行瞄准射击就可以了。

    而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张嘉师并没有为了追求相对更大一些的射程,而特意研制出这种手弩专用的短小弩,而是继续沿用大秦帝国大部分弩兵都通用的制式弩。

    根据少规模生产出来短小弩的测试数据,这种弩在两百米之后,虽然还能够有相当杀伤,但是对于有一定防护能力的步兵部队而言,这种弩的破甲能力相对较差,而在同等距离上,通用制式的弩在很多时候的破甲能力更好一些。

    因为短弩的自身重量相对较轻,而那种长杆弩的的重量更大,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重量也会影响着武器的杀伤效果。

    就好比是一柄就算是精钢打造的日本刀,跟中**队的大刀对碰,因为重量以及设计因素,日本刀往往会更吃亏一下。

    ……

    张嘉师为一部分中郎骑士列装的弓箭,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弓身两端的滑轮组。

    弓箭的使用历史相当悠远,而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或是尖锐骨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

    而箭镞的发展,在某个意义上比起弓这种发射器械更加快捷: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古代箭镞的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装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而张嘉师在箭镞的性能选择上,并没有过于追求原材料带来的优势,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一个箭镞自身在历史发展当中延伸出来的设计,来增强或者是补充大量箭镞的射击性能。

    这种设计就是北宋时期的风羽箭。

    《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安羽处剔空两边,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

    这种风羽箭对于箭杆的开口设计相当严格,有一定的偏差的话,都会导致箭镞的作战效能下降很多。

    而在张嘉师现在的箭镞生产计划当中,风羽箭主要使用在轻型手弩上,毕竟这些手弩的射速也让配套的箭镞消耗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性能比起优质箭镞要差一些的风羽箭,事实上刚好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再说,使用大量箭镞作战的场合,也不在乎这么一点关乎箭镞所带来的性能差距了。

    而张嘉师在这些骑士上面配置的箭镞,很多就是这种风羽箭。

    ……

    而相比起远程配备而言,张嘉师对于自己麾下的亲卫骑士部队,所选择的武器配套,并不是那种制式的中柄偃月刀,同样也不是成本高得吓死人,同时也不利于在骑士进行近战的苗刀,而是弯刀。

    在经历过多次战争以及历史的发展,很多人都发现了一点,那就是造型符合流体力学的弯刀更适合于劈砍。

    而世界冷兵器史上,比较著名的弯刀主要有以锋利闻名的大马士革弯刀,以用途功能较广的廓尔喀弯刀,以及被认为最适合骑士作战的蒙古弯刀。

    三种弯刀各有千秋:

    廓尔喀刀是一柄中等长度的弯刀,在日常和战斗中每个廓尔喀士兵都佩带在身。在他们手中,它是一柄令人敬畏的剃刀般锋利的武器,也是一个切割工具。事实上,人刀已经合二为一,俨然是他们手臂的延伸。

    当来复枪不能发射,或者子弹打光时候,廓尔喀人就会把拔出廓尔喀刀,以无以复加的勇气狂风暴雨般与敌人作殊死斗争,这种景象诞生了廓尔喀刀的传奇色彩。廓尔喀刀,一直作为一种超级干净利索的屠杀武器,敌人在两刀刺中之后,往往软缩下去,临死都会惊奇于如此仁慈的刺死,因为它是神速的刺杀。

    大马士革弯刀之所以如此锋利,主要是因为其锻造方法与众不同。现代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大马士革弯刀独特的花纹竟然是由无数肉眼难看到的小锯齿组成得,正是这些小锯齿增加了大马士革弯刀得威力。大马士革钢刀上的花纹简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因动人的传说和自身的优异性能,大马士革钢制成的刀具,成为刀具收藏界的极品。近年来有一些公司采用镀锡工艺模仿大马士革钢的花纹,真正的大马士革钢又称为结晶花纹钢,是古代粉末冶金和锻造技术完美的结合。

    蒙古弯刀在长时间的混战当中,进行过更加适合作战的改进:在近身肉搏中,令到更符合力学原理,不需要士兵的自身力量,光靠马匹的冲击就很容易将敌人的头割下,这样很好地弥补蒙古人和中亚及欧洲人比的身体力量缺陷。据某些西方文献报道,蒙古骑兵只是将弯刀放在马鞍的一侧,刀刃弯的部分长长伸出。而靠近刀柄的部分是直的,而且比一般的弯刀靠近刀柄部分长得多。这样保证不会误伤自己。当骑兵一冲入敌阵的时候就很容易顺带将敌人连人带盔甲削掉。也为骑兵自己本身节省了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