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反败为胜

七桃散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大宋不怂最新章节!

    却说赵构从发疯到被逼退位,前后不过半柱香(十五分钟)时间,范同趁热打铁地要迎立新帝。

    话音刚落,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转向了建国公赵瑗,这位被李申之提前铺垫了一个月的皇位候选人,仿佛他就应该是众望所归的皇帝一般。

    范同身居群臣之首,当仁不让地说道:“臣提议,迎立建国公赵瑗为帝。”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没有一个人反对,在场之人全票通过。

    韦太后平静了一阵,脸色稍缓,恢复了些许镇定,说道:“赵瑗,你上前来。”

    赵瑗深受李申之蛊惑(划掉,改成激励),胸中早已燃起了宏伟的抱负。其实在他心里,对赵构这个皇帝并不满意,只不过深受儒家礼教影响的他,无法直言反对赵构这个名义上的父亲。

    赵瑗深吸一口气,在礼部尚书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走向了御阶。

    韦太后说道:“你原先唤作赵伯琮,收为皇子后改为赵瑗,今日哀家再赐你一个名字,唤作赵昚。当此国家危难之际,扶你继承大统,望你可以谦益谨慎,时时为民着想,保我大宋江山永固。”

    改了名字的赵瑗,此时唤作赵昚,恭敬地朝着韦太后跪拜之后,由礼部尚书领着走流程。

    国之大者,唯祀与戎。

    通俗地讲,国家大事就是政法与军事。

    所谓祀,其实就是规矩,相当于政治加法律的集合。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做什么事,怎么做事,都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今日的废旧帝,立新帝,就有专门的规矩。

    礼部就是负责制定规矩,执行规矩,解释规矩的部门。

    有宋一朝还未曾有过这样的先例,便需要饱读诗书的礼部尚书引经据典,援引了西汉时期霍光废刘贺的情节,完成了这场废立大典。

    坐在龙椅上的赵构被“请”了下去,在御阶之下摆了个座位,算是留了一些体面。

    之所以不能坐在上面,是因为赵构是被废,而不是主动禅位。

    如果赵构主动将皇位禅让给赵昚,那么赵构将会被尊为太上皇,理论上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被废之后,赵构只能得一个某某王,或者某某侯的封号。

    比如被霍光废掉的刘贺,就得了个海昏侯的名号。

    事情到了这一步,范同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至于赵构会得到什么样的封号,他一点都不关心,甚至于赵构的死活他都懒得管。

    于是乎,给赵构定封号的事情,便交给了礼部尚书,一众相公们纷纷当起了看客。

    正当礼部尚书要准备提议的时候,门外又传来一条急报。

    金军大败!

    金军大败?

    大殿之中的众人全都懵了。

    怎么刚刚还是吴璘被金人打得落花流水,转眼之间就成了金人大败了?

    先是吴璘一路高歌猛进打到太原府,紧接着被金人一路追着跑到风陵渡,再到吴璘反击金人大败,事情怎么会反转得这么快。

    这吴璘也太不靠谱了吧。

    细问之下才知道,金人大败是真的,打胜仗的却不是吴璘。

    且说吴璘在赵构的威逼之下,一路冒进杀到了太原城下,面对着坚固的太原城久攻不下,还被金人的骑兵切断了后路,顿时大败。

    好在吴璘不愧为当世名将,看似一路溃退,实则尽最大的努力保住了过半主力渡过了黄河。

    能保证不全军覆没,已然是大功一件。

    金军追到了风陵渡并没有急着过黄河,金人也知道过了黄河自己胜算不大,到时候再被吴璘反攻一波,反倒得不偿失。

    可正当金人打算回师之际,他们也被人切了后路。

    切他们后路的不是别人,正是岳云。

    话说岳云自从离开了大名府,一路紧赶慢赶来到了上党,便得到了吴璘与金人大战的情报。

    凭借敏锐的嗅觉,岳云精准地握住了金军的七寸,一边将追击的金军牢牢地钉在了河东(山西临汾),一边迅速传信与吴璘,邀请吴璘跟他两面夹击金军,争取打个大胜仗,一举全歼金人,进而收复大半个山西。

    只可惜吴璘在山西大地上来回奔波了两趟,早已疲惫不堪。别说进攻金人,能站稳了把气喘匀就不错了。

    没有吴璘的配合,岳云筹划的一场大胜最终落了空。

    岳云来上党是防守的,没有多少骑兵。用步兵包围骑兵,除非极端特殊的地形,否则只能是个笑话。

    狠狠地咬了金人几口,最终还是没能吃掉金军,被金军跳出了包围圈,逃回了太原。

    岳云干脆就在河东休整,等吴璘部跟上来之后,重新朝着太原城挺近,将太原城团团围住。

    这一次,宋军有所依仗,决心要吃掉太原城中的金军。

    ……

    听信使汇报完了战况,满朝文武皆弹冠相庆。

    坐在御街之下的赵构懊悔不已,如果他能再镇定一些,再坚持一会不失态,抗金意志再坚决一点点,只需要多等一炷香功夫,就能等来这个捷报。

    有这份捷报在手,他赵构依然有雄心壮志去抗金,绝不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只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失去的,便永远失去了。

    或许赵构该庆幸,他皇位虽然丢了,性命却还在,并且还有半生富贵生活等着他享受。

    假如问一问李申之的愿望,他一定更羡慕退位之后赵构的生活。

    现在的形势一片大好,该新的君臣班子拿出新举措了。

    范同此时再度挺身而出,奏道:“官家,有赖吴帅和岳帅,如今前线形势大好。可围困太原城乃是一步险棋。为避免胜而复败的前车之鉴,前线战事该如何定夺,还请官家示下。”

    范同这个人是很聪明的,就是格局太小。想要用好这种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

    有李申之画下的大饼在面前,范同竟然展现出了一丝名臣之风。

    赵昚也颇有一副明君之相,并没有急着回答范同的问题,而是指向了韩世忠:“韩爱卿有何良策,不妨说说。”

    打仗的事,当然要问知兵之人。朝堂上这群不知兵的相公们,他们的决策只会给前线的将士们添乱。

    仗该不该打,打到什么程度,是相公们决定的事情。

    但是仗怎么打,必须由将帅们作主,容不得别人插半句嘴。

    这个道理是李申之灌输给赵昚的,赵昚觉得很有道理。

    韩世忠环顾朝堂一周,自诩满朝臣工论武功他当数第一,便奏道:“回官家,岳云乃是从大名府出发,他的行动必然和大名府的动向相呼应,当务之急应当先与大名府、应天府取得联络,同进同退。”

    话音刚落,大殿之上便响起了一片喧哗之声。

    之前赵构当皇帝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疏远着李申之的应天府,透露着对边疆藩镇一股又爱又恨的心态。

    现如今韩世忠将李申之拿到明面上来说,摆明了李申之已然成为朝廷对抗金国的中流砥柱。

    赵构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而赵昚接受起来却无比丝滑。

    韩世忠的话还没完,继续说道:“吴璘乃是国朝少有的一员良将,他既然自己选择跟着岳云北上围城,说明心中已有胜算。官家不妨遣人前往太原前线,看吴岳二帅有何缺损需要朝廷补足。既然宋金已经开战,朝廷当鼎力支持前线。”

    听完了韩世忠的话,赵昚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转而看向了李光为首的一众相公,询问道:“相公们可有何良策?”

    李光说道:“论将才,臣不如韩良臣(韩世忠的字)。良臣所言甚是,臣以为可以依言行事。”

    张俊是领兵打过仗的人,虽然将才很稀松,却到底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跟着附议道:“臣也觉得良臣所言甚是。”

    赵昚点头道:“此事交给枢密院去做,拟一个章程上来交相公们审阅,速速去办。”

    坐在天子位上的不过是个少年,说话的语气也非常和蔼。

    然而天子的威严明晃晃地摆在那里。

    轻飘飘的一句“速速去办”,让各部尚书侍郎们心中顿时有了偌大的压力,一路小跑着出了大殿,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