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的诞生[美娱]_分卷阅读_272

摇曳菡萏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八一中文网 www.81txt.net,最快更新影帝的诞生[美娱]最新章节!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牛爆了。

    1998年11月14日,《遇见乔·布莱克》北美公映后的第二天,威廉个人网站的创立者之一,网站ID为“麦考白”的乔纳森·贝茨在网站上置顶了一个帖子,这个帖子就像一把火炬,从网站开始熊熊燃烧,烧到了运营已经非常成熟的IMDB,烧到了刚刚推出没多久的烂番茄,烧到了其他所有影视评论打分网站,最终烧遍了整个互联网,乃至现实世界。

    第149章粉丝的力量上

    《拿起你的鼠标,为威尔做点什么!》

    你们有多少人相信了《娱乐周刊》安德烈·艾奇逊的打分,相信了《纽约邮报》上的影评,认为《遇见乔·布莱克》是一部很糟糕的电影,进而打消了去电影院的念头的?

    我知道有很多。因为网站最近太热闹了,很多人都在讨论《遇见乔·布莱克》,有好的言论,也有不好的言论,总体上坏的言论居多。

    这很不可思议,真的。

    那些只是读了几份报纸,看了几篇很明显对电影持贬低态度的影评,就满心失望的认为电影糟糕透了,然后加入了指摘大军的朋友们,媒体的态度,你们的行为,这一切全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回顾过去八十年的好莱坞电影,从二十年代黑白电影到最近几年的特效大片,《党同伐异》、《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公民凯恩》、《偷窥狂》、《银翼杀手》、《天堂之门》、《美国往事》、《肖申克的救赎》……这些影片在初上映时无一不是毁誉参半、票房惨败,还有电影因成绩太糟糕而使演员事业生涯跌入低谷,导演丢掉工作,制作人引咎辞职,甚至电影公司破产被收购。

    但是如今这些电影,哪一部不是经典中的经典,影响了无数人走上电影之路,甚至改写了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史?

    我不是想说《遇见乔·布莱克》能与上述经典电影比肩,因为一部电影能不能被载入经典,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那是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经过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才能做出的最正确判断。

    但是仅以我个人的看法来说,《遇见乔·布莱克》很棒,做出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我真的去电影院看过,对影片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还因为在首映当天,我亲眼目睹绝大多数观众都和我一样对影片赞誉有加!

    一座电影院,数百人观众,持续三分钟的掌声和无数声“Bravo”绝不是我自己的幻想!

    从报纸杂志及电视开始刊登与电影有关的内容以来,能在媒体上发表电影评论的总是少数人,记者、主持人、专栏作家等行业内人士,没有哪一份报纸是专门刊登公众影评的,但是一直以来,身为多数人的普通影迷总是被这少数人所引导,如果有一些媒体说某部电影很糟糕很糟糕,那么这部电影的名声将会立刻变臭,票房立即扑街,哪怕它本质上并不是一部糟糕的电影。

    我不知道为什么知名影评人安德烈·艾奇逊要对这部电影激烈抨击,或许他眼中的电影和普通影迷眼中的电影不是同一部,但我想对那些受了他影响,受了《娱乐周刊》之类报纸杂志影响的人说——

    你们是否认真思考过,媒体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影评人的话就一定有道理?

    或者说,你们一点都不在乎被媒体强加思想改变想法,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我想对那些盲目的相信着报纸上所说一切的人说,媒体是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而不是圣经,请不要让任何人、任何事物操控你的思想,哪怕是美国总统也不行!

    我想对那些和我一样讨厌被媒体强加思想的人说,保持清醒的头脑,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我想对那些和我一样看过《遇见乔·布莱克》,并认为它很棒的人说,请向我一样表达出自己真实的看法,我们绝不是少数人!

    我想对每一个电影爱好者说,影评不是只有影评人才可以写,好的电影评论可以出自每一个普通影迷之手,或许我们无法在专业的电影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们有互联网!我们有IMDB、烂番茄和其他电影评分网站!它们就是我们的《综艺》、《帝国》、《洛杉矶时报》和《纽约客》!

    最后,我想对每一个威廉·布兰德利的粉丝说,请去电影院支持《遇见乔·布莱克》,越是有《娱乐周刊》之类的媒体贬低它丑化它,我们越要让它出现在票房榜单的最上方,狠狠朝安德烈·艾奇逊们反击过去!

    行动起来,为威廉做点什么!

    ……

    《遇见乔·布莱克》的首映结束后,在北美各大媒体中,舆论曾经出现过很奇怪的现象。

    电影上映前,媒体对影片前景多持不看好的态度,甚至有报纸说:“从拍摄第一部电影《理智与情感》以来,威廉·布兰德利就从未尝过票房惨败的滋味,每一部他主演、或者是有重要角色的电影,没有一部是不赚钱的,而且总能取得比拍摄成本高出两三倍,甚至是十倍于成本的票房,听起来似乎威廉·布兰德利有种能为票房加成的魔力似的。但是即将上映的《遇见乔·布莱克》很有可能终结他的好运气,九千万美元的投资,票房起码要达到两亿美元以上环球才不会赔本,但依照电影拖沓的节奏和目前糟糕的口碑,两亿美元票房绝对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威廉·布兰德利将要失去他的魔力了,从《遇见乔·布莱克》开始。”

    首映过后,总是很具时效性的《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等大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未第一时间发声,第一个刊登出影评的反倒是《娱乐周刊》的专业影评人安德烈·艾奇逊——之前环球在北美举行的几场试映会结束后,也是他对电影抨击的最为厉害,从导演到制片,从演员到编剧,在安德烈·艾奇逊的嘴里电影似乎一无是处,他表现的比英国《帝国》的编辑更为苛刻。

    “剪辑成两小时长的北美公映版比三小时长的欧洲版是强了一点,但仍然主题混乱,影片似乎什么都想讲,但又什么都没讲清楚。威廉·布兰德利顶着一张成熟英俊的脸蛋和死神的身份故作天真,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慈父形象不功不过,毫无亮点。”安德烈·艾奇逊一如既往的看哪里都不爽,只是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是故意夸张制作噱头,还是在恶意的针对威廉。

    安德烈·艾奇逊只给《遇见乔·布莱克》打了六分的及格分,就他在自己专栏中所说,给了及格分还是因为:“在电影院里忍耐两个小时总比三个小时强。”

    《洛杉矶时报》等媒体的影评在这时出炉,与上映前的恶评不断不同的是,不少媒体在首映过后都转变了风向,其中当属《纽约客》评价最佳:“一部能让人面带微笑坐在电影院里一百二十分钟都不会想要提前退场,或许还要流下几滴眼泪的动人电影,它讲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还有亲情与友情,细细品味之后,会对人生增添几分新的感悟。”

    《纽约客》的影评令很多人感到震惊,因为仅仅只是在一个月之前,这份杂志还曾毫不留情的批评《遇见乔·布莱克》是一部“令人感到失望的影片。”

    《纽约客》对于同一部电影,做出的完全迥异的两种影评,现在看来未免有点自打自脸的嫌疑,但这正是一份专业严肃的电影杂志应有的态度——能够及时修正自己之前错误的观点,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如同《纽约客》这样,宁愿牺牲一时的名声,也要爱惜长远的羽毛和权威的地位的,《华盛顿邮报》也是一份全国发行的报纸,但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在持续贬低一部电影长达一个月时间后,突然更正对它的评价。

    《华盛顿邮报》最后给出的只是模棱两可的报道:“从剧本上来说,电影没有带给观众多少惊喜,但是威廉·布兰德利的死神善良又纯真,充满不谙世事的孩子气,安东尼·霍普金斯则演绎出了一位成熟、睿智、宽容的慈父形象,两位演员的合作更是碰撞出了无与伦比的火花。”

    还有很多媒体做出了和《华盛顿邮报》一样的选择,这些含糊不清的点评让影迷们非常困惑:《遇见乔·布莱克》到底是一部好电影还是一部烂片?是否值得去电影院观看?

    在这个时候,电影的首映周末票房出炉,一千九百间电影院一千六百万美元的票房,成绩不好不坏,或许放在普通中等投资的电影上算是不错的成绩了,但因为《遇见乔·布莱克》的投资足有九千万美元,这样的首周末票房就显得很尴尬了——好莱坞分账体系非常特殊,制作公司能在首映周直接划走账面90%的票房,而后随着上映周期变长,制作公司分成越来越低,院线方分成越变越高。也就是说,如果电影上映头两三周电影公司还无法收回成本的话(因为只有这时制作公司才能拿到最高分账百分比),那这部电影十有八九是要赔钱的。